

【廉潔文化】清風丨應時而變 應變不窮
時間:2023/11/17 16:43:50 訪問次數(shù):0次
“變者,古今之公理也。”東晉葛洪《抱樸子·廣譬》言:“常制不可以待變化,一涂不可以應無方,刻船不可以索遺劍。”意思是,一成不變的規(guī)章制度不能應對千變?nèi)f化的形勢,一條道路不能通達許多不同的目的地,在行船上刻記號無法找到落入水中的寶劍。世間萬物,時時都處于變化之中。“變”是萬物的本質(zhì),唯有因時而化,以變應變,方能贏得主動,搶占先機。倘若墨守成規(guī),不能與時俱進,不懂適勢變通,就會陷入僵化、被動和狹隘的境地。
據(jù)《呂氏春秋·察今》記載,楚國想攻打宋國,于是事先派人在澭水中設置渡河的標記。后來澭水突然上漲,楚國人并不知情,依然按照原來的標記夜里渡河,結果淹死上千人,士兵驚亂的狀況就如同都城里的房屋倒塌一般。時間已經(jīng)推移,客觀條件早已發(fā)生變化,而楚國人不能因時而化,豈有不敗之理。
準確識變、精準應變、主動求變,首先要有識微見遠的敏銳洞察力和預知力,能預見到事物發(fā)展變化的趨勢,做到謀定而后動。毛澤東曾說:“所謂預見,不是指某種東西已經(jīng)大量地普遍地在世界上出現(xiàn)了,在眼前出現(xiàn)了,這時才預見;而常常是要求看得更遠,就是說在地平線上剛冒出來一點的時候,剛露出一點頭的時候,還是小量的不普遍的時候,就能看見,就能看到它的將來的普遍意義。”能從“冒出來一點”“露出一點頭”看到變化趨勢、看到未來大勢,是為政者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、謀事成事不可或缺的能力和素養(yǎng)。
對于為政者而言,做到適時應變、自如應變,關鍵的還是要堅守本心。《傳習錄》記載,一次,陸澄問王陽明:“圣人為什么能應變不窮,難道是預先有所準備?”王陽明回答:“圣人哪有精力顧及許多?只是圣人的心如同明鏡,只要心做到一個明,則隨感而應,無物不照。”在王陽明看來,只要心體達到澄明的至高境界,遇到任何事情自然都能了然于心、適時應變。換句話說,為政者應堅守本心,時時處處明察時勢的變化,并根據(jù)不同時期百姓的實際需求和利益對既有政策作出相應調(diào)整,就能“應變不窮”。
北宋張詠寬厚愛民,任崇陽知縣時,當?shù)?ldquo;民不務耕織,唯以植茶為業(yè)”。他經(jīng)過探訪,敏銳地覺察到種茶雖然比種稻谷利厚,但不會持續(xù)長久,不如趁早改種其他品種,這樣百姓利益才不會受到影響、損害。幾年后,果如他所料,朝廷為避免以后受榷茶之弊,下令拔茶植桑,“民以為苦”。但因為崇陽縣早有防備,百姓以縑納稅,生活依然安定富足。張詠之所以能察勢而謀,應時而變,果斷地讓百姓改種桑樹,既是其超前預知力的體現(xiàn),更是其為民之本心的彰顯。
“滿眼生機轉(zhuǎn)化鈞,天工人巧日爭新。”因時而變的智慧,求新求進的動力,具有強大生命力。深諳歷史發(fā)展規(guī)律的中國共產(chǎn)黨人,更是懂得“常制不可以待變化”的道理。一百多年來,中國共產(chǎn)黨以自我革新的自覺和改革創(chuàng)新的擔當,積極回應歷史呼喚和人民訴求,創(chuàng)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。新時代的黨員干部,應不斷涵養(yǎng)識變之智,增強求變之勇,掌握應變之方,堅持在變局中求新、求進、求突破,同時堅守為民初心,力爭創(chuàng)造出更多無愧于時代的新業(yè)績。(余足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