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【廉潔文化】清風(fēng)丨真味只是淡
時間:2023/12/7 14:07:20 訪問次數(shù):0次
明代洪應(yīng)明所著《菜根譚》有云:“醲肥辛甘非真味,真味只是淡;神奇卓異非至人,至人只是常。”意思是說,烈酒、肥肉、辛辣、甘甜不是真正的美味,真正的美味是清淡。事物的表象或許炫目、濃烈,而回歸到本質(zhì)往往是平淡樸實的。飲食和做人,皆同此理。
“淡”是健康的生活方式。飲食清淡,不濃不膩,則五臟各安,始得長久。清代美食家李漁有云:“饌之美,在于清淡,清則近醇,淡則存真。味濃則真味常為他物所奪,失其本性。五味清淡,可使人神爽、氣清、胃暢、少病。五味之于五臟各有所宜。”大魚大肉味濃且肥,多食則不堪口膩;粗茶淡飯看似平常,卻是老幼咸宜、久食不厭。正所謂“萬味無如淡味長”,世上萬般滋味,都不如淡味來得深長。嚼得菜根,以淡養(yǎng)生,則能得安穩(wěn)長久。
“淡”是質(zhì)樸的處世態(tài)度。為官從政若能摒棄浮華、甘于淡泊,就能耐得住清貧、抵得住誘惑、守得住節(jié)操。清代侯鳴珂任職孝義廳撫民同知期間,為賑濟(jì)災(zāi)民,他要求廳署官員與民同苦,并和家人規(guī)定,三餐皆清淡,不得過斤。有一廳衙小吏不甘忍受無油粗飯,向一百姓勒索了十斤豬油,自食五斤,另五斤暗送侯鳴珂夫人楊芝香。侯鳴珂得知后大怒:“刮民脂膏,如殺我父。百姓倒懸,爾等安享清福,不堪造就。”下令將小吏削職,讓其妻將豬油退還。其清廉操守贏得了稱頌,離任時受贈“仁德如春”大匾,百姓含淚相送。
“淡”是一顆寵辱不驚的平常心。守住平淡,放下虛榮與功利,便能擺脫得失的困惑,“不汲汲于榮名,不戚戚于卑位”。全國先進(jìn)典型、西北某基地研究員陳德明,為了專心搞科研,三辭技術(shù)室主任職務(wù)。他常說,作為科研人員,如果總盯著權(quán)力,科研的大門早晚會對我們關(guān)閉。如果總瞄著利益,就不可能取得科研成果。單位福利、立功受獎、休假療養(yǎng),陳德明都是能推就推、能躲就躲。
淡泊能明志,肥甘易喪節(jié)。淡泊名利的人,心中有“大我”,在大與小的取舍中,總能不計個人得失,自覺把國家、人民利益放在前面,為國為民躬身實干、無私奉獻(xiàn)。“看見木麻黃,想起谷文昌”“看到楊樹排成行,想起當(dāng)年王伯祥”“退休又鉆山溝溝,一心為民楊善洲”……這些人民公仆在名利享樂上“輕描淡寫”,可他們在人民的心中卻重若千鈞。
“濃處味常短,淡中趣獨真。”濃厚的味道往往很快消散,而平淡的事物才是最有趣味和最真實的。人若執(zhí)念于“濃”,則易疲易病——濃于利則生貪,濃于名則生嗔,而對付貪嗔之念的良藥就是一個“淡”字。守好這個“淡”字,便能保持本心,貧困時不悲觀消極、富貴時不驕奢淫逸、成功時不得意忘形、失敗時不頹廢放棄,始終做到淡而不亂、淡而有為。
天地間真機(jī)括,唯淡泊者能看得透。廣大黨員干部當(dāng)深刻領(lǐng)會“淡”之真味,以平淡廉潔作底蘊、作底色、作底氣,為人做事遠(yuǎn)離油膩、油滑,淡化“官念”、強(qiáng)化責(zé)任,正確對待名與利、得與失、進(jìn)與退,把更多時間和精力用到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、為民服務(wù)上來,全神貫注干工作、心無旁騖抓落實。(李松林)